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龙年话“中国龙”

时间:02-09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44

龙年话“中国龙”

参考消息网2月9日报道 (文/本报记者 史林静 谈昦玄)2024年是中国农历甲辰龙年,也是中国春节获列联合国假日的第一年。龙春联、龙灯笼、龙玩偶……春节将至,一切和龙相关的事物,正装点着中国人的生活。放眼寰宇,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像中国人这样热爱龙,并自称为“龙的传人”。这是2月6日在莘庄灯会拍摄的龙年主题彩灯(王翔 摄)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渊源久远,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。根据历史文献记载,龙的起源与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有关。《补史记·三皇本纪》中记载伏羲“蛇首人身,有圣德”。东晋《拾遗记》中描述伏羲出生时的样貌,就是后世传说中龙的形象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袁靖认为,古人从创造龙开始,就赋予龙以神圣的含义,这种观念代代相传。先秦文献中提到龙,往往与王权、上天相关联,如《诗经》中祭祀商王武丁的诗《商颂·玄鸟》中有云:“龙旂十乘,大糦是乘。”大意是驾十辆插龙旗的大车,用丰盛的食物供奉先王。此外,新石器时代产生的龙崇拜多与农业生产有关。在农耕文明时期,中国古人把龙视为能够行云布雨、消灾降福的神灵。西汉董仲舒在《春秋繁露·求雨第七十四》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古人以舞龙的方式求雨的过程。虽诞生于想象,但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,俯仰之间皆能寻到“龙”的踪迹。从考古发现看,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中国龙崇拜现象形成、发展的重要时期,各地先后考古发掘出各种不同的龙崇拜遗物和遗迹。最早的龙以堆塑手法成形,如辽宁省查海遗址的石堆塑龙、河南西水坡的蚌壳堆塑龙等,已经具备中国龙形象的基本特征。蛇身、熊掌、鹿角、鹰爪,形态瑰丽奇幻;昂首弓身、前爪扒、后爪蹬,状似腾空飞舞。这是一条约6500年前的龙,人们用蚌壳摆塑而成,安放在逝者身旁。1987年,当考古学家打开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遗址的一处墓葬时,这条蚌塑龙得以重见天日,被考古学家称为“中华第一龙”。这条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蚌塑龙,身长1.78米,高0.67米,造型与现代龙相近,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蚌塑龙形,也是目前最早符合现代人对龙形象认知的考古实物。以“中华第一龙”的时代为坐标,环顾上下,不同时代、不同形态的“中国龙”,附身于各式各样的精美器物上,铸于青铜,制于陶瓷,琢于玉器,熔于金银,绘于书画,绣于华裳,它们或威严遒劲,或华美富丽,或飘逸灵动,或憨态可掬。在中国,龙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。在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,“龙”字十分形象,有头有尾,头像鳄鱼,嘴巴大张,身躯兼有鳄鱼和蛇的躯干,尾巴长而卷起。闻一多在《伏羲考》中认为,龙是一种以大蛇作为图腾的氏族为主角,兼并了以马、鬣狗、鹿、狗和鱼作为图腾的其他氏族,吸收了那些氏族的图腾动物的形状特征,成为一种新的图腾“龙”。袁靖认为,在新石器时代,古人主要依据扬子鳄的形象和蛇的形象塑造龙。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龙的形象主要以扬子鳄为原型。自战国时期开始,将扬子鳄与蛇的原型合为一体,龙的形象开始与现代人印象中的龙有所接近了。南宋时期,画师陈容所画的“所翁龙”,成为宋代以来“龙图”的标准。这一时期的龙形象,多具有圆睁的龙眼、张开的龙嘴、锋利的牙齿、飞扬的龙须、粗壮强劲的龙躯、尖锐的龙爪,或跃于山峦之上,或穿梭在云气之间,或游弋于波涛之中。自此,龙的形象基本确定下来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海涛说,“龙”是图腾崇拜的产物,后逐步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。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渊源最为久远、传承时间最长的文化之一,已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当中。直至今日,各地还流传着很多与龙相关的民俗,如划龙舟、舞龙灯等。“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,‘龙’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和方式出现,象征强盛、安宁、吉祥、美好的龙图腾、龙信仰早已超越血缘和地缘的局限,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。”赵海涛说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